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机构职能 > 机关处室 > 亚洲处 > 调研视点

促进寿宁县茶业出口助脱贫调研报告

来源:亚洲处 发布时间:2020-06-04 09:36
相关文章:

根据厅直属机关党委《关于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关通知》,要求各处室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以及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经厅领导批准,我处于2019年7月18—19日赴宁德市寿宁县就如何促进茶业出口助脱贫开展专题调研。我处会同寿宁县政府、商务局、茶叶局及宁德市农产品进出口商会,赴状元树茶业、天池峰茶业、闽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茶企以及下乡的味道等电商平台,深入茶业生产、营销一线,了解实情,据此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寿宁县及其茶产业基本情况

寿宁地处福建东北部,接壤六县,通达闽浙,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明景泰六年置县,有561年历史,现辖7镇7乡,205个行政村(社区),土地面积1424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寿宁是典型的山区县,近三分之二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千米以上山峰近300座,全县年平均气温在13-19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1700多小时。山地土层深厚,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茶树生长不用喷施农药和化肥,还有丰富的高山野茶。得天独厚的高山生态育茶环境,使寿宁成为全省最早种茶的县份之一。至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5.57万亩,茶叶年产量1.45万吨,均居全省第四、宁德市第三,茶业全产业产值22.68亿元寿宁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福建十大产茶大县。寿宁高山乌龙茶连续多次被授予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寿宁高山乌龙茶”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寿宁高山茶”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寿宁高山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现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38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取得QS认证企业46家。全县28万人口中,70%的群众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茶园。

茶业于寿宁,是民生之基,是幸福之源,是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唱好山歌、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殷切嘱托,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第一支柱、第一品牌来打造,用执着的坚守,为老区人民托起脱贫致富的绿色梦想,2018年,全县茶农人均事茶纯收入达5633元,因茶叶脱贫的群众占全县脱贫人数的78%左右。因此,发展好茶产业,提升茶业出口量,就是对该县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助力。

二、寿宁县茶业出口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寿宁县政府狠抓茶叶品牌建设,借助各种宣传推介平台和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茶叶品牌宣传推广,成效明显。寿宁获得“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拥有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寿宁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茶叶质量总体安全,属于宁德市“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重点区域之一。

寿宁县正在逐步形成控安全、创品牌的生产经营意识,也在努力扩大对外出口规模,出口市场主要在香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大部分企业出口通过委托全球各地的出口代理商运作,本地贸易商少,拥有自主经营出口权的企业仅有一家,即福建闽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出口的茶叶品类较丰富,有乌龙茶、红茶、绿茶和白茶,其中,红茶出口成为寿宁乃至宁德市茶叶出口新亮点。2018年,直接出口才531万元,出口规模偏小。

寿宁高山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寿宁茶企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加大。寿宁多数茶企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一方面,茶叶收购季节集中,茶企短时期所需资金量很大,但当前茶叶销售期延长,资金回笼慢,造成茶企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茶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房、设备、茶园建设,但这些固定资产大多无证件或证件不齐,无法抵押融资。加之融资渠道、条件、手段单一,金融部门放贷谨慎,短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提升。同时,宁德茶企普遍存在想走出国外参展,拓展市场,但资金短缺,无法走出去。二是寿宁茶企普遍科技支撑不足,茶叶深加工相对薄弱。厂房、设备等较为简陋,不符合食品出口生产厂房标准,制约了茶叶深加工生产,出口规模自然就小。三是茶企用工紧缺,生产成本增加。农村人口外流严重,采茶和制茶工都比较紧缺,部分茶区由于采茶雇工难,茶青无法及时采收,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和采工紧缺的影响,茶叶鲜叶采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以及财务、包装、运输等成本压力,生产成本控制困难重重。四是缺乏国际市场品牌战略。虽然近年来,寿宁高山茶叶品牌打造有所加强,但长期以来,寿宁县茶叶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茶农、茶企的品牌意识不强,导致从茶园管理到茶叶加工一直以简单、粗放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出口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材料。五是缺乏境外销售渠道和经验。寿宁茶业普遍存在外贸人才、国际贸易公司或经纪公司缺乏,从业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大多数茶企虽有心开拓境外市场,但是无力负担赴境外参展产生的相关费用,缺乏懂茶懂外贸的人才,虽建立了面对国内市场的营销队伍,但国际销售和营销队伍缺失,且在实际外贸出口操作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经验,也没有拓展境外市场的渠道。调研中看到即便是已开展茶业出口业务的企业福建闽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目前也还没有完全适应包括税收、海关等出口监管相关部门的管理规范。六是茶叶生产销售缺乏规范化管理。茶叶出口是按照食品出口进行管理的。从调研情况看,全县符合出口产品生产加工的基地和厂房比较缺乏。

三、促进寿宁茶业出口的建议

(一)加强建设符合出口标准的茶企。一是从茶企生产角度,建议我厅发挥口岸工作职能,宁德市和寿宁县政府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加强协调海关的检验检疫部门,对寿宁茶叶出口企业标准化生产进行指导,特别是对投资新建的加工厂房、设施设备等的建设和安装,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促使宁德茶企的加工生产达到出口企业的有关要求,为扩大寿宁高山茶出口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继续调整、优化茶树品种与茶类结构,推动茶企向出口标准靠拢。

(二)发展生态茶园,进行无公害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最终诉求在于产品质量一是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一品一码”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无公害生产。二是加强诚信体系,引导茶企加强自律,制定并遵守质量管理公约,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三是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茶叶出口品质符合有关国家的规定,促进出口。

(三)创新茶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以基地化,规模化,龙头化为重点,一是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克服茶业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难以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的被动局面。做强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安排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技术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制茶大师,与茶叶科研院所积极对接,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应用二是引导集约发展,提高规模效应。依托“下乡的味道”等电商平台,整合供销社、民富中心、广电、邮政、保险、银行、农技等部门资源,通过“平台+合作社+基地+农户”,对农户分散种植的茶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促进茶农增收,促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也使茶农抱团取暖走上致富路。三是充分运用新的贸易模式,如跨境电商等模式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四)积极推动品牌建设。随着茶业品牌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好茶也要会吆喝”一是打造好“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通过寿宁县搭建的“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引导广大茶企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共同使用“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走出了品牌共享关键第一步。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建共享”,持续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共享机制,引导广大茶企打破行业壁垒,共同推介、共同维护“寿宁高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市场营销合力,让广大茶农、茶企共同分享区域品牌整合成果。通过邀请专家为相关部门及茶企负责人举办品牌专题讲座,召开品牌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等,倡导全县茶人树立品牌意识,自觉参与到“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建设中来。二是讲好品牌故事。品牌经济时代,没有故事、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意味着没有市场竞争力。“寿宁高山茶”因缘际遇,渗透着冯梦龙、张天福、古廊桥等文化基因,唯一性、排它性的文化积淀是“寿宁高山茶”的核心灵魂。阐述演译“寿宁高山茶”品牌背后的故事,对品名、品类、品种、品性进行固化,赋于其独有的高山韵味、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三是除了重视电视、网络、报刊等传统媒体之外,还应重视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宣传,持续加大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五)积极对接境外资源,开展招商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有实力和战略眼光的境外企业开始积极寻求在中国建立合作基地。例如,日本伊藤园在浙江投资,建设绿茶生产基地。印度塔塔集团也希望在华寻找袋泡茶的合作伙伴。我处充分发挥职能,通过积极帮助当地茶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有望充分利用境外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合作,提高茶叶及茶叶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水平,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出口。同时,要着力加强市场对接,通过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及以我厅组织的境内外展会、经贸推介活动等,积极推介,真正发挥“寿宁高山茶”的品牌效益,拓展销售市场,促进寿宁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六)加大展会扶持。一是建议我厅及时向寿宁茶企发布有关海外展会信息,支持寿宁茶企多走出去参展的机会。更好地利用“福建品牌海丝行”系列活动平台,统一组织寿宁茶企抱团参展,统一专业的展区,统一品牌标志布展,更好地宣传闽东的茶叶,开辟国外市场。二是宁德市和寿宁县要配套加大对寿宁县参展资金和国际市场开拓的资金扶持。

(七)加强茶企外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人才培训。通过举办茶园生产管理、加工技术、外贸实操等方面的培训,夯实基础。二是人才引进。直接引进既懂茶,又有外贸实操本领人才,提升茶企自我出口能力建设。同时,建立报关、报检、报税等熟练业务员队伍也迫在眉睫。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