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机构职能 > 机关处室 > 台湾处

先行先试 | 泉州台商投资区: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1-06-04 16:46
相关文章:
  

    近日,《泉州台商投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未来五年是泉州台商投资区全面打造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主阵地、泉州城市副中心的黄金五年,力争202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40亿元、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5亿元。

  台商区致力于建设现代化、花园式的泉州城市副中心。图为台商区城市新貌。(台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纲要》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泉州台商投资区与全省、 全市一道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展望2035年,届时该区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努力打造富有活力和两岸影响力的融合示范城、科创产业城、海峡健康城、港湾幸福城,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的泉州城市副中心。

  融合示范城。突出“台商投资”立区本源,先行营造台胞台企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治理环境,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落实“同等待遇”,构建两岸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作新机制,在医疗生技、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创文旅等优势产业方面率先融合发展,建成两岸经济合作重要承载区、两岸闽南文化传承试验区和台湾同胞创新创业新高地。

  科创产业城。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全面对接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福厦泉科创走廊,以泉州科学城(时空大科学装置)、智能电网、人机交互、海西装备所等为牵引,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环泉州湾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高地。

  海峡健康城。突出“文旅健康”引爆增流,掘进闽南文化“富矿”,融合生态农(渔)业、医疗养生资源优势和“中国最美海岸线”,培优做强百崎回族风情小镇、洛阳海丝文旅小镇、八仙过海旅游度假区、科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龙头项目,形成文旅度假、生态观光、农渔体验、健康养生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大旅游、大健康生态圈;前瞻国际邮轮旅游目的地,打造“海上游泉州”的集散中心。

  港湾幸福城。突出“共建共治共享”,争当“跨江发展”先遣军,率先建成“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成具有闽南特色的现代化山水田园城市,成为“蓝蓝泉州湾”最璀璨的会客厅;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强区,居民收入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成为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首善之区。

  “十四五”时期目标: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纲要》提出,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战略定位,综合考虑泉州台商投资区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出重要步伐。

  高质量发展攀升新高度。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争202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40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5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突破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5亿元。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R&D 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包括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品质展现新面貌。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格局更加集聚,城市新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堵、挖、涝、停、扰”等 五大城市通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横五纵”主要路网全面贯通,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活动,城市的精致化、生态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初步形成山海交融、人文特色、生态宜居的品质之城。

  生态环境呈现高颜值。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拓展,国土空间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生态水系建设加快,生态连绵带建设成效更加显著,生态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空气优良率达到97%以上,森林覆盖率维持现有水平不变,区域生态竞争力居全市前列。

  改革开放拓展新空间。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对台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等落深落实,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

  生活品质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社保、养老、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明显改善,以基层治理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