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机构职能 > 机关处室 > 欧洲处 > 重点工作

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为何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会晤?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23-12-13 11:11
相关文章:

    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12月7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同米歇尔、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图/新华

    习近平指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和中国是世界两大力量,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合作领域日益广泛。欧中合作是互惠平等的,管理好、发展好欧中关系,直接关乎双方人民利益,也关乎世界的繁荣与安全。

    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结束后,外交部欧洲司司长王鲁彤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了此次会晤有关情况。王鲁彤表示,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长时间、面对面交流,就事关中欧关系的战略性问题,以及中欧各领域对话合作、双方重点关切、全球治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深入坦诚交换看法,深化战略沟通,彰显了中欧关系的全球影响和世界意义,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建设性和稳定性。

    “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大于分歧”

    对于中欧关系而言,今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2022年11月以来,欧洲领导人掀起“访华潮”,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接连访华;国务院总理李强等中方领导人和高层官员也多次访欧。

    在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看来,中欧之间密切的高层互动,显示出中欧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大于分歧”的现实。

    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每年轮流在欧洲和中国举行,对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对话合作起到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今年是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这次会晤是双方领导人时隔3年疫情后再次举行线下会晤。

    丁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仅是中欧高层之间的双边互访,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等机制也在线下恢复。年底的这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更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过去一年中欧关系间回暖的势头加以巩固,并为接下来中欧合作指明方向。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此前所说的,本次会晤将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图/新华

    加强合作,拒绝“脱钩断链”

    在中欧关系不断回暖的势头下,对华“去风险”“降依赖”的杂音仍然存在。

    今年3月末,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前就中欧关系发表“原则性讲话”时表示,欧盟不希望与中国“脱钩”,但需要重新平衡中欧关系。她还指出,“外交去风险”和“经济去风险”是实现欧盟对华“去风险”的两条主线。

    在丁纯看来,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的概念,实际上是用来替代“脱钩”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缓和对抗性的说法,也是无法脱钩的事实使然。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欧盟也在不断界定和修正其内涵与外延。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例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明确表示,“去风险”政策才是真正的风险。

    10月初,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四个领域与各成员国进行集体风险评估,在今年年底前提出可能的对策。同期,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回应称,中方认为,此次反补贴调查不符合中欧双方汽车产业的利益,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中方就欧盟“去风险”和限制性经贸政策,包括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5G等问题表明了关切,敦促欧方保持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而欧盟方面则反复提及“对华贸易长期不平衡”的问题,冯德莱恩指出,中欧贸易不平衡持续加剧,贸易逆差在过去两年翻了一番,目前已达到近4000亿欧元。

    对此,在12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相反,我们通过积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各国更好共享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

    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515家与会中外企业在中国共同发出加强合作,拒绝“脱钩断链”的呼声。这500多家企业中,来自境外的参展商占比达26%,来自美国、欧洲的企业占外方参展商总数的36%。

    习近平在会晤米歇尔和冯德莱恩时也强调,中欧双方要树立正确认知,增进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关系,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米歇尔和冯德莱恩表示,欧方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不希望同中国脱钩,期待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希望通过此次欧中领导人会晤为未来欧中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欧间的一次双向奔赴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走过20年历程,虽然历经波折,但始终保持着向前发展的势头。20年来,中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 

    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欧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从2002年底的331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底的1572亿美元。2003年到2022年,我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从4亿美元增加至1012亿美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姚铃撰文指出,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于欧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将为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欧盟作为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4.5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对于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意义重大。

    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22~2023)》。蓝皮书指出,尽管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大了欧盟对华消极认知,中欧经贸合作在2022年仍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经贸往来上,2022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面临困难,双边贸易额仍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160万美元。截至2023年10月,双方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过2300亿美元。

    货物运输上,10年来,中欧班列跨境运输需求旺盛,累计开行已达8.1万列,行程超过7亿公里,运送货物超过760万标箱,货值超过3400亿美元。2023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19%,货物运量已超2022年全年。

    人员交流上,12月1日起,中国对6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其中5国是欧洲国家。政策生效仅三天,就有近7000人次通过免签来华,占到6国入境总人次的39%。

    而本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双方再度就一系列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同意保持中欧关系战略稳定。双方同意继续开展中欧互利合作。双方同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丁纯认为,本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欧洲领导人并未着重强调差异,而就贸易合作、国际热点问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具体领域展开讨论。双方释放的信号也比较明确,即愿意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开展务实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会晤可以说是中欧间的一次双向奔赴。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

    作为全球的重要两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在会晤期间,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同意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协调,推动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同意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将继续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危机政治解决,支持欧方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国和欧洲国家存在一些温差。但丁纯认为,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欧洲秩序遭遇剧烈冲击。欧洲国家面临能源危机、通胀高企、被迫加息等问题,欧洲民众对援乌抗俄产生愈来愈多的厌烦情绪。

    丁纯还提到,2024年的美国大选和欧洲议会选举,也可能成为影响欧洲政策的两个因素。他表示,特朗普式的单边主义如果在美国再次成势,将给欧洲经济带去更大的不稳定性。欧洲议会选举虽然不会推动欧洲政策产生根本性变化,但新一届的欧盟机构及其成员,肯定也会带来新的变化。

    丁纯认为,尽管中欧在意识形态、发展阶段、体制道路上均有所不同,但作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两极,中欧保持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对话、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

    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王鲁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年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识大于分歧,合作多于竞争。中欧关系具有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王鲁彤还表示,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定位,不断筑牢政治基础,持续增进战略互信,全面加强互利合作,密切多边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互惠性、全球性,为亚欧大陆以及全世界的繁荣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