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美媒炒作“中国冲击论”用意何在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3-13 11:48
相关文章: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美媒炒作“中国冲击论”用意何在 

  新华社记者

  近日有美国媒体称,“中国冲击”再次席卷世界,中国廉价商品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某些西方媒体一贯擅长造新词、带节奏,所谓“中国冲击论”只是“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其真实目的是歪曲抹黑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挑动其他国家“去中国化”,以压制中国产业升级发展并维护某些西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垄断地位。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虽有所缓解,但依然对全球经济构成严峻挑战,中国凭借高效制造业生产的价廉物美商品为平抑全球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测,2023年全球整体通胀率为6.8%,2024年将降至5.8%,但仍为过去20多年的高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远高于各自央行确定的目标。据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计算,由于通胀仍然高企,美国家庭今年1月购买与一年前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平均每月需要多支付213美元。与两年前相比,美国人每月平均多支付605美元,与三年前通胀危机开始前相比,每月多支付1019美元。有专业学者测算发现,美国进口货物中中国产品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美国商品消费价格水平就下降约2%,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针对所谓“中国冲击”的担忧,有美国网友跟帖说,“通货膨胀毁了我的预算,我不太理解,难道多花钱买东西能帮到我?!”“我们应该为中国商品鼓掌……”   

  中国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都是基于公平互利原则,中国产品以过硬的质量、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畅销世界,是市场经济原则发挥效力的结果。实际上,同少数西方国家竭泽而渔式的贸易进攻性相比,中国更注重经贸合作关系的互利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中国不仅出口优质商品,同时也通过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技术转移、融资培训等支持发展中国家发挥优势产能潜力,构筑更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其工业化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例如,中国融资并建设的蒙内铁路已为肯尼亚创造了近5万个工作岗位;中国援孟加拉国沙迦拉化肥厂生产的尿素化肥为该国节省了巨额外汇资源;古巴果蔬加工厂、塔吉克斯坦硫酸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直接拉动了当地就业收入和税收;近年来,非洲国家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电商平台让许多非洲民众足不出户就能将特色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中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这一点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国商品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提升了绝大多数国家民众的生活福祉。与中国合作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不公平的“中心-外围”全球分工体系,为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所谓的“中国冲击”从何而来?美国媒体扭曲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真实叙事,抛出所谓“中国冲击论”,并非真的替世界经济操心,目的还是为美国遏制中国打助攻,通过挑动世界“去中国化”挤压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空间,阻断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上升通道。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经过数十年积淀,中国奠定了自身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日本经济新闻》曾刊发题为《与中国分离,日本将损失53万亿日元》的文章批评所谓“去中国化”论调。文章警告,“去中国化”会让世界所有商品的成本大幅提高。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遭受地缘冲突重创的背景下,仍有欧美国家试图将中国从全球经济体系中剥离并孤立。然而,世界不可能“去中国化”,一旦失去中国,全球市场将付出巨大代价……

  美国媒体炮制所谓“中国冲击论”并非首次。无论是之前为高关税政策铺路,还是如今为“去中国化”造势,美国胡乱夸大“中国冲击”,渲染“中国威胁”,实际上也在为其破坏公正市场原则制造借口,为其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寻求辩护。正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克莱德·赫夫鲍尔所说,美国忽视经济成本,措辞上无论是“脱钩”还是“去风险”,都是美国向“新重商主义”错误道路转变、保护主义走向纵深的标志,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美国企业和人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