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经开区唱响大食物观下乡村振兴的“海洋牧歌”——逐梦深蓝 向海图强

来源:美丽北岸 发布时间:2024-08-28 18:09
相关文章: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北岸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向海图强,耕海牧渔拓展食物地图,唱响大食物观下乡村振兴的“海洋牧歌”。
    烈日炎炎,北岸经开区东吴海域波光粼粼,浮动的渔排鳞次栉比,由点连线成片。成千上万的网箱绵延,座座木屋浮于海面,蔓延成一片广阔的“海上之城”。 
    翻开地图,地处忠门半岛的北岸经开区三面环海,东临平海湾,西靠湄洲湾。在这片陆域面积88.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域面积有1250平方公里,海岸线75公里。 
    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粮仓”和“海上牧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精心谋划经略海洋大文章,北岸经开区打造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海洋版”,实现渔业多产、渔民增收、渔村添彩。

  快艇发动,“突突突”驶向海中央,停靠在养殖户吴万金的渔排畔。 

    吴万金有1000多笼鲍鱼,是东吴海域最大的鲍鱼养殖户。今年养殖区水温适宜,他不愿舍近求远,把鲍鱼留在当地度夏。

    “冬天喂干海带,两天一次,夏天喂腌制海带,一周只要喂一次。”他捞起一个鲍鱼网箱,打开一格格箱盖,提起一桶海水冲洗鲍鱼后,熟练地喂养。这些鲍鱼长大后,将销往全国各地。

    北岸经开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暖热湿润、雨量充沛、光照、热量、雨水资源丰富,适合于各种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长。

    湄洲湾、平海湾海域受到闽浙沿岸水和台湾暖流及南海水的共同影响,岸线曲折,营养盐适中。海洋动、植物种类繁多,养殖区分布在忠门半岛周边海域的垦区(北江垦区和西埔垦区)及近海海域.

    大海变“牧场”,鲍鱼、牡蛎、花蛤、对虾、海带、龙须菜、紫菜、红鱼、红斑、云龙斑、包公鱼等应有尽有,品种丰富。

    据记载,北岸经开区渔业品种有350余种,其中鱼类有100余种,贝类80种以上,头足类10余种,甲壳动物30余种,藻类10多种,是全省主要水产养殖区和多种经济鱼虾类产卵、繁殖饵料的优良渔场。

    北岸经济开发区近岸水域滩涂资源有限,但湾外有较大未开发海域,为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10米深线以内海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大部分10—20米等深线海域(外)及全部20米等深线以上海域尚未开发利用。

    加快近岸养殖向深水养殖挺进步伐,北岸经开区推进新型深海抗风浪网箱建设。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陈思忆介绍,这种网箱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环保材料,能抵抗14级以上的风浪,通过集约化密度养殖,相比传统近海养殖,产量能提高40%。目前东吴海域作为投用深海抗风浪网箱的试点,养殖效益提升约4%。

    “1995年,我父亲在吉城村第一个养殖鲍鱼,2000年我接手养殖产业,去年我们公司与宁德霞浦洋洋水产养殖公司合作,在北岸首家转型,养殖黄花鱼。”永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清介绍。

    投放的黄花鱼苗有100多万尾,为让鱼儿更好“安家落户”,他新建了22口深水抗风浪网箱,边长15米,周长60米,让黄花鱼畅游无阻。

    “北岸海水盐度高,养育的黄花鱼肉质紧,长势好,品质优。”再过不久,黄花鱼就要上市,从“深海”游向市民“餐桌”,对此王建清充满期待。

    眼下,他正探索马面鲀混养黄花鱼,构建海洋生态循环系统。“马面鲀也称扒皮鱼,如同海上清洁工,以附着在渔网上的浮游生物、藻类及黄花鱼吃剩的饵料为食,净化海水。”王建清信心满满,两种鱼类混养,既形成互补,也增添养殖品种。

    宜渔则渔,向海洋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百姓餐桌。在罗屿海域,1000亩三倍体生蚝在深海生长,夏季接连被打捞上市。该公司负责人骆文树说,公司建设三倍体生蚝养殖实验基地,建有10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500口全塑胶养殖渔排和4.15万粒筏式吊养浮球,种植五六万条生蚝,产量约6000吨,每年7月初开始售卖。

    作为当地海产养殖龙头企业,莆田市盛宏技术有限公司还在东埔镇乐屿村的深水网箱开展底播养殖海参,总面积7500平方米,年产量25吨。每年5月份,海参在大连暂养一段时间,再把海参苗拉回北岸养上数月,到次年3月份再运到山东烟台售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北岸有蒋山、东仙两个渔港。蒋山村东、南、北三面濒临平海湾,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滩涂资源丰富,当地发展海上紫菜养殖,面积达2000余亩。如今“蒋山紫菜”已是这一方水土扬名在外的特殊符号,是村民们的“致富菜”。

    耕海牧“菜”, 每年10月,海上的紫菜收成后,蒋山村的章群香就转入下蒋育苗室,进入为期10个月的紫菜育苗历程,她被村民们称为全年无休的育苗“土专家”。

    “我们自己育苗,用本地的海水探索研究,培育的紫菜苗适应力更强,品质更好,存活率更高。”章群香介绍,今年培育的紫菜苗有4000亩。

    在育苗室,一排排池子里,整齐地挂着一串串的贝壳。“在第三水紫菜采集种菜,阴干成‘弹簧菜’……”说起育苗,章群香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为拓展产业链,做大做强紫菜产业,蒋山村策划生成了紫菜育苗基地项目,建设4栋育苗、养殖厂房,配套蓄水池、发电机房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我市首个现代化、标准化的紫菜育苗基地,进一步健全蒋山村紫菜产业链。目前,基地已建成的4座厂房均已对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育苗基地分三期建设,基地全面建成投用后,既能为村财带来收益,还能提高紫菜产业的产值,促进蒋山村乡村振兴,实现海上养殖、室内育苗、科学实践、保种育种为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

    持续做精做强海带、紫菜、生蚝等优势海产品,促进海上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23年,北岸经开区水产品总产量17.86万吨,渔业产值27.77亿元,同比增长4.8%,排名全市第一;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3亿元,同比增长2.8%。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109575吨,增长5.3%。

    为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实现水产养殖绿色健康高质高效发展。北岸经开区推进食用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强化食用水产品合格证和“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督促全区水产品养殖企业纳入食用水产品合格证“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系统管理,及时上传“养殖、用药、销售”三项记录。今年,已纳入监管的生产主体数量为14家,赋码1100条,共填写三项记录6900条,有效实现水产品质量溯源管理。

    积极拓展浅海养殖空间、推进无公害产地认证、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区等项目,北岸经开区促进水产养殖向高效、生态方式转型。此外,不断巩固发展鲍鱼、海带、龙须菜等优势品种,使水产养殖向高效、生态方式转型,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养殖体系。

    创新新业态和新模式,补强海渔产业生态链。眼下,北岸经开区计划推动北江围垦、西埔围垦“渔光互补”项目建设,探索“深远海养殖”项目,优化产业组合,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水产品深加工、生态观光渔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水平,推动海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拓展食物地图,补齐产业拼图,构建致富导图,向海图强,北岸经开区奏响“海洋牧歌”。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