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积不足全省百分之一,却贡献了全省40%的地区生产总值;有着39%的税收收入、55%的实际使用外资和56%的进出口总额;这里是福建省产业最集聚、开放型经济最活跃、区域发展带动力最强的开放平台;这里是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这里是——福建开发区。
可以说,2024年之于福建,之于福建的各个开发区,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设立40周年,这一年,《福建省开发区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
为了打响“投资福建”品牌,努力将福建省开发区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区,在近期举办的福建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现场会上,福建省各级领导周密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众多开发区各抒己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为开发区工作的开展添砖加瓦。
强化招与引 聚力再奋进
海纳百川,活力奔涌向前。
来自福建省商务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9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4家,省级开发区74家,已开发利用土地1067平方公里。
开发区承载着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鞋服、食品、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宁德时代、青拓不锈钢、冠捷显示器、天马微电子等一批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均落地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内。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压力,福建各个开发区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抓招商、抓项目,在不凡的时期取得了不凡的佳绩。
福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以精准招商、项目落地为抓手,持续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取得了近年来最好成绩,招商引资实绩竞赛位居厦门市六区第一。该区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行“走出去”推介招商21次,有效对接企业78家,带动全区签约项目180个、总投资超550亿元;推动中远海运、嘉德利等28个优质项目当年落地。
除此之外,海沧还先行先试,推动“八办”全流程项目服务平台等多种招商服务机制创新,切实解决项目引入、落地、开工建设、到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确保项目不仅引得来、更落得快。遴选2名优秀干部至招商办加强力量配置,招商办实现专班运作,建立快速协调解决疑难问题的招商机制,形成“6支产业招商小分队+4个街道属地招商单位+3家区属国企”的招商矩阵,形成全区招商合力。
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则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卖点,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硬支撑”。
为更好服务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蓝田经济开发区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政策兑现和企业用工等方面开展“主动式”“定制式”精准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个服务专班”工作机制,“一对一”跟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表单化”“清单化”,形成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全面梳理项目工作流程,将原本需要300天的项目流程尽量简化至128天;推动新麦烘焙村高端智能工厂等5个项目做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同时,实施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兑现机制,积极协助园区企业落实好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参展和惠企政策等资金补助工作。2023年共帮助135家企业申领省级科技特派员补助、精特新小巨人奖励、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专项经费等共13种类型奖励和补助,合计1865万元。
蓝田经济开发区还建立常态化招工服务机制,成立全省首个零工劳务服务中心,集招工候工、政策咨询、现场招聘、技能培训等服务于一体,为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即时快办就业服务,自开设以来,系统目前已注册企业623家,注册求职人员4903人,完成智能化推荐求职成功近1620人。
集链变成群 产业抱起团
一企带一链,一链连成片。
产业链之于开发区的作用,就如同心脏之于人体机能般重要,联通上下,行链致远。开发区的稳定高质量发展,核心产业链的完善必不可少。
在福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链”的重要性更是被无限放大。在这里,众多产业布下了深深的“根须”,生物医药产业2023年产业规模354.62亿元,形成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及化学制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了金达威、大博、艾德、特宝等上市企业,拥有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等领先创新产品;集成电路产业2023年产值42.34亿元,形成以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封装测试为主的产业链布局,聚集了通富、士兰、开元、云天、铂联、安捷利美维等龙头企业;新材料产业2023年产值291.59亿元,形成以厦钨、厦顺、长塑、当盛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钨钼材料、铝箔、双向尼龙拉伸薄膜等品种领跑国内国际市场;现代制造业迈向智能化、信息化,智能家居、汽车及零配件、食品等优势产业发展态势稳定。现代服务业加速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布局。
和海沧一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锂电产业集群也有着鲜明的特点。经过26年的蓬勃发展,东侨已逐步形成以锂电新能源为核心,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为两翼,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数字文创等多元协同的产业格局。
据悉,该区锂电产业以宁德时代和宁德新能源科技2个千亿能级企业为龙头。2008年,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全球五大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之一,聚合物电池出货量连续12年位列全球第一。2011年,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从宁德新能源科技公司剥离独立出来,专注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2018年,宁德时代成为国内第3家、省内首家A股正式挂牌上市的“独角兽”企业;202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灯塔工厂”;锂离子动力电池连续7年、储能电池连续3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60余个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涵盖了新能源锂电池隔膜涂层和铝塑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芯壳盖、模具等上下游产品。至2021年,该区已建成千亿产业集群。2023年,我区锂电新能源产业年产值2185.57亿元,较2012年增加108倍,在规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97.27%。拥有包括储能在内的在建和投产锂电总产能达130GWh。
下一步,该区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动力电池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支持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扩大先进产能,加快宁德时代工程研究中心(三期)、21C创新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推动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锂电核心主材和关键装备的供应保障,提升锂电产业链配套和安全保障能力。
新质生产力 共筑新未来
向“新”而行,逐“新”而进。
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全省众多开发区纷纷发力,各展所长,积极助推重要支柱产业加速提档升级。随着一股股产业创新的热潮不断升腾,一个个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出出抓改革、优环境的发展“大戏”持续上演,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的同时,一幅跨越式蝶变的奋斗画卷正徐徐铺展。
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在福兴经济开发区内,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散发出蓬勃的发展动能。
在新制造方面,以光电为主导产业,高意集团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光电器件制造商,集团亚太总部、中国销售总部先后落地开发区。
在新服务方面,培育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信网安、实现高性能激光器芯片技术突破的三耀科技、全省规模最大综合性检测机构永正检测、全省最大汽车租赁服务企业喜相逢集团等优质企业,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在新业态方面。依托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先行区创建机遇、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基地载体,以及工信部“创客中国”光电赛决赛、“榕创汇”无人机挑战赛等赛事效应,培育创新主体,赋能“智改数转”。目前开发区内国高企业增至132家,2023年度末期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较上年同期增长41.48%。
厦门火炬高新区作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定位,致力于深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布局新材料、医药与智慧健康、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等新兴特色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中,平板显示产业是厦门首条千亿产业链,也是火炬高新区第一大产业。已覆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作为国家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全球触控屏组最大研发和生产基地,汇聚了厦门天马、电气硝子、友达光电等企业。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整机品牌具有全球影响力,已涵盖整机制造、通话终端、电子元器件、外部设备、IT服务等环节,主要包括戴尔、弘信电子、亿联网络等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占厦门市70%,已培育了国投智能(美亚柏科)、咪咕动漫、吉比特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获评中国软件名园试点园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获评全国十大优秀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汇聚了联芯、星宸科技、三安集成、瀚天天成等企业。机械装备(电力电器)产业本地配套率超60%,产业规模在全国电工行业输配电领域位居前十,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集聚了ABB、施耐德、科华数据等企业。新能源产业集聚一批百亿级项目,逐步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车联网和充换电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企业有厦门时代、厦门新能安、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
三明经济开发区则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主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含氟新材料,兼容发展生物医药,拥有全球钢铁50强企业三钢集团、厦钨新能源、墨砾新材料等锂电正负极材料源头企业,以及形成了一条涵盖含氟无机盐、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综合制药、特色中药、抗肿瘤药物、含氟医药、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类群。
晋江经济开发区坚定不移地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其核心使命,以创新思维和开放精神,以新产业、新空间、新要素、新政策、新服务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热忱招引全球客商。
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开发区紧抓机遇,围绕新科技、新要素、新模式、新人才,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在工业、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环保好底色 创新促循环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各个开发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力污染防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向“绿”而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互促发展。
来到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一系列举措让人不禁为这里的“含绿量”伸出大拇指。规划先行“谋绿”。按照公用工程一体化的设计原则,集中向园区内企业提供集约化的公用配套服务,投入资金约60亿元,全面建成自来水厂、临港变电站、公用管廊、地下管网、市政管道、污水处理厂和消防特勤站等十大公用工程,形成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信息网络、大件运输、消防特勤、公用管廊、公共应急池和场地平整“十一通一平”完善的配套条件,构建安全、环保、绿色、齐全的园区配套新格局。招商选资“引绿”。遵循“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的择商策略,在加快产业链的填平补齐和关联性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把控项目入驻门槛,制定石化产业投资项目准入评审制度,邀请行业专家担任组员,对入园项目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园区产业规划的相关性、安全环保的规范性、用地选址和规模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入驻园区的石化项目符合高附加值、低碳低污染要求。循环发展“增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始终坚持园区内石化产业间的循环协调,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延伸,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打造绿色化工园区。经过多年实施,园区已完成“火炬气回收利用”、“丁二烯尾气回收利用”、“干气回收利用”和“失效催化剂资源回收利用”等一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科技创新“造绿”。采用“产业规划引导-特色孵化平台服务体系-‘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打造化工新材料专业超级孵化器,为新材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持。建成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共建“电子特气及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国内首个电子化学品专项测试平台。安全监管“护绿”。坚持以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指导,严控入园石化产业项目安全环保规范性,从项目准入、规划建设到生产运营实行全链条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优化完善园区安全环保“十大机制”,构建上下联动、政企同心的安全监管新格局。
漳平工业园区则坚持生态优先,按照“先入园评审后建设”原则,坚决履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建立企业环保一企一档,引导入园企业产业链绿色化改造,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目前,园区共有省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家,工信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1家。
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以“一区引领、五园并进、链式发展、千亿集群”为目标,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园区建设加快,清淤检测雨污水管34.1公里,排查测绘雨污水排放口146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百威雪津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云度新能源汽车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36家园区企业完成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全省最先动工100MW渔光互补项目,将于2024年9月并网发电。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借鉴泉州盘活闲置土地做法,创新“产业地产公司+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自建”等模式,推动11块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
发展先行扬新帆,凝心聚力天地宽。
从产业集聚的新环境,到创新为王的新思路,再到绿色循环的新路径,福建全省开发区展现出澎湃动力。但是这只是开始。站在新的起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发区正抢抓战略机遇,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笃定前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