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产品质量、优惠活动“槽点”多

来源: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24-12-02 09:34
相关文章: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显示,“双11”期间(10月20日至11月16日),在更多优惠、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下,翻车的直播、出问题的产品、麻烦的售后、再度复杂的规则都在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监测发现,消费者的吐槽主要集中于直播带货、产品质量、优惠套路、技术服务等方面。

  直播带货易翻车

  鉴别不易封禁不止

  直播电商经营火爆,淘宝直播成交破亿元直播间达119个。与此同时,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投诉增幅明显,央视在“双11”期间对网络主播带货套路进行起底。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共23万余条,日均8238条。

  报告指出,当前直播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大量网红和小型商家缺乏运营、品控、售后的相关经验,甚至抱着赚一笔就走的想法。“8块8的虫草内裤直播间卖了250万元”“4个直播间买11块和田玉7件是假货”“团伙直播间卖假鞋封一个就再开一个”等热搜从侧面反映出,在一些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消费欺诈、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不足,更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的骗局由线下转移到了直播间。网络时代的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中消协建议,围绕直播带货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在法治层面,应明确主播、品牌、平台的权利责任和行为边界,做好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在监管层面,地方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须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对直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快从严调查处置,加大惩戒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在平台层面,须健全直播营销行为管理规范,强化对主播直播、选品的审核抽查,切实把好准入关。在宣传层面,相关部门可在关键节点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和警示提示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鉴别产品真伪的能力。

  行业潜规则难破

  产品有低价无品质

  监测期间,有关产品质量的负面信息达近13万条,日均信息量4624条。11月5日达到峰值,为20281条。对产品原料的曝光和讨论在监测期内十分热烈,一些品牌企业产品的品控受到消费者质疑。

  10月,网红“东北雨姐”遭抖音禁言,此前因所售红薯粉条虚假宣传被罚;11月,良品铺子被曝“酸辣粉里没有粉”。“食品配料表疑云”近期闹得沸沸扬扬,触动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神经。消费者缺乏检测手段,因此对民间打假博主有理有据的分析倾注更多信任。关于卫生巾“缺斤短两”的调查,也是由网民自发进行的,而后据媒体报道,这些品牌均是踩着国家标准下限生产的。有些品牌不曾设想卫生巾竟会出现质量问题,致使此次消费者产生的质疑延续多日,相关品牌信誉受损,同时把更多商家拖入不信任的深渊。

  对此,中消协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产品标准、品质相关投诉。相关部门宜及时妥善化解网络消费纠纷,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高效处理投诉举报,帮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对消费者关切给予明确的回应,督促企业做好自查自纠,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不卷低价非口号

  规则制定不能再玩套路

  “双11”本是消费者与商家共同的狂欢节,消费行为由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构成,其规则理应惠及双方。低价竞争并非引爆“双11”的唯一手段。然而,今年人们发现,不卷低价的“双11”,先提价再打折的套路再次多了起来,优惠券、红包雨、满减、尾款规则令人眼花缭乱,催生出“拉夫劳伦退货率高达95%”的热搜,品牌商品成为凑单神器,为享优惠先凑单再退货的种种操作,不免让消费者和商家都疲于应付。

  监测期间,有关优惠套路的负面信息达10万余条,日均3712条。分别于10月22日、11月11日出现峰值。消费者反映,“双11”促销规则再度复杂,部分商品先涨价再打折,同时存在优惠券使用不便、活动福利难以兑现等问题。

  中消协表示,应做好活动期间价格波动监测。电商平台要切实落实审查核验义务,保障活动规范、透明,通过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既不卷低价,也不卷规则,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参与,轻松选择、明白消费。同时,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打击营销乱象,营造清朗、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