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2-10-09 09:19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点击数: 字号:T | T
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高等教育应当认清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文科建设应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勇闯新路,再谱新篇。
第一,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处在历史新节点,新文科要守正创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支撑引领中国国家治理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和冶炼,使其精华进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体系中,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坚持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学术的视角,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话语的特殊国际语境、时代特征、行为原则,推动合作共赢,开创世界未来发展良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的维度中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国家硬实力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新文科建设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文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创新发展的新形式,是系统性和专业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新文科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有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第三, 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的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所在。新文科建设需要针对问题更新逻辑链条、重建新视角、新范式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传统文科的外延,全面优化文科学科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夯实基础学科,带动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扶持加强战略急需的冷门绝学和边缘学科,发展新兴学科,超越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条状分割状态,最大化地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由单一学科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转型,在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中体现文科发展的引领性,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方略谋划。要切实推进课程提质,适应时代需求和特点,组建新课程模块,着力打造一流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文科人才培养规律的实验、实践课程;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金课”,将“四大讲堂”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精心编写新教材,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时代需求,体现中国特色、专业特色的文科教材及新形态教材。要勇于突破常规,建立横向多学科交叉、纵向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大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新路径,实现特色培养、创新培养、扎实培养。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系变革、方法变革、实践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教学新范式,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作者樊丽明:山东大学原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
附件下载